来自索尼的追梦者---专访索尼公司前董事长出井伸之

3367


来自索尼的追梦者---专访索尼公司前董事长出井伸之

 

 

作者:喻成浩 

 

 

    毋庸置疑,出井伸之曾是日本乃至全球最知名的商界领袖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津津乐道他在十年前雄心勃勃提出的“索尼梦幻世界”,为迎接“网络革命”的到来,出井伸之决定要把索尼转型为一家个人频道网络解决公司传媒和技术企业20031028日,制定了转型60”计划,即三年后索尼成立60周年,集团的利润率达到10%2002年度利润率的五倍;在三年裁掉约2万名员工,其中日本本土7,000人(在推行终身雇用制的日本何其之难!);同时,关闭部分工厂,调整电子业务部门,批准在新型芯片研发上的45亿美元投资。为此,当年的《财富》杂志评选他为亚洲最有气势的经营者。

 

    2004年度,索尼的亏损达2亿美元,出井伸之苦心经营的电子部门几乎全线溃败,股票连日跌停。有人这样评价,索尼的颓势直到今天仍未挽回,一个当年与微软平起平坐的世界级公司从此退出“伟大公司”的梯队2005因在索尼的失误而广受指责,出井伸之被迫卸任。他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最糟糕的经理人”,但这并不妨碍媒体对他的关注,他几乎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人物,但阿谀、讥讽和渲染成为主调,绝少有人理解和悯恤“革命者”背后的心路历程。

 

    就是这样一位常常习读《贞观政要》正身修德、善始慎终的企业家,在索尼40年中屡屡推动创新和改革,他开创了索尼以VAIO为代表的视听时代,却倒在了“网络世界”的大门口。作为索尼第二代领导人,以他长于思辨以及与生俱来的“冒险”个性,有别于创立索尼的那一大批长老们,他经常以“致青春”的味道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与微软比尔?盖茨Sun创始人麦克尼利、软银孙正义的交往,那个时候他们都只有20多岁,意气风发。他说,那些人曾经为他打开另一个世界??一个有梦想的世界。所以,当我再次回首他十年前的“滑铁卢之战”时,或许背后也有他的一个梦:60岁不再年轻的索尼技术革新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在自己身上重新找到孩提时代的激情创始人靠梦想创造了索尼,新一代的接班人也要让索尼成为梦想的创造者。

 

    他的继任者,英国人霍华德?斯特林格仍然对出井伸之的未来理念和超前思维深信不疑,我们可以发现,索尼依然在沿袭“出井时代”的道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井伸之的退位有点当年邓小平全退意味,坚定果断地引退,目的是带动一大批元老悉数退出,以便为新人铺平道路而一旦企业遇险,他依然有校正航向的影响力,无论在不在位上,他的话语权始终独一无二。他不同于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退出,是为了抽身繁重的运行责任,而专注于捕捉新的观念与动向。即使毁誉参半,但出井伸之依然是索尼精神领袖。

 

    今天,他如何回首看待10年前的那一场索尼“革命”,他的经营智慧和经验如何能启发我们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家,以及如何看待学习对于企业家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出井伸之接受了专访,一起回溯曾经属于他的“梦幻时代”。

 

回顾索尼的改革

 

你在索尼曾经见证和发起了大变革,这对中国企业家有何借鉴意义?

 

    索尼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产业革命后期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而快速成长。索尼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有着明确的技术发展规划。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录像机,波段上升,同时越来越节能。由此索尼的销售额从最初的500美元成长到300亿美元。这个阶段,索尼抓住了每一次技术提升的机会,多次实现跳跃式的成长。我进入索尼公司的时候,那还是收音机、磁带录音机的年代,刚刚出现黑白电视机。经过了国际化和品牌确立的过程,1990年索尼成为了电子行业的领头羊。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我执掌索尼后,我提出了AV(影音)和IT融合这一方针。在研发硬件的同时,也开始开拓音乐、电影这些领域。此时美苏结束了冷战,日本这个国家的成长也进入停滞阶段。由产业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我致力于AVIT融合这一举措,使得索尼在1995-2001年这一期间在IT领域快速成长。比如,索尼开始生产家用电脑、Play Station游戏机、以及通过与爱立信的合作而打进手机这一领域。第三阶段:2001年后在AVIT融合后产生了一些混乱。比如公司体制过于庞大,这并不适合于IT的发展。

 

    索尼面临的变革是阶段性的,而中国企业面临的各种变革是同时袭来的,更加复杂。我觉得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公司治理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提升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你曾经说过,“索尼20世纪的冠军,但是还没有成为21世纪的冠,于是就需要改革。至今为止,随着网络化时代来临,众多诸如谷歌、Facebook这样的新起之秀进入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梯队,但是也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一家公司独享一个时代的现象很难重现,您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索尼的时代角色和机遇在哪里?

 

    和索尼不同,21世纪崛起的IT公司大多没有涉足影音行业。信息时代可以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第一期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主要是使用电脑来连接网络。比如亚马逊、谷歌、以及被谷歌收购的YouTube这些公司都是在第一期得到发展的;第二期以TwitterFacebook这类公司的发展为代表,金融行业在此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认为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今后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还有待观察。索尼以前以生产硬件为主,软件并不是它的强项。而现在,硬件和软件已经无法区别和分开了,看智能手机就知道了。信息革命的第二期才刚开始。真正的变革还在后面。

 

    媒体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存在的同时,也出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媒”,向公众传播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传播信息的个人也不断增加。个人的力量和向心力变得越来越大。如何设计和构造企业这个组织,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改变。索尼曾经是20世纪下半叶的冠军,如今,一个冠军可能最多也就维持5年吧?所以,企业在维持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多“下蛋”(新业务),并且努力把它们孵化出来。

 

索尼一直以来都是由出身理工的创业团队人员进行管理,而则是第一位非创业团队出身、非技术人员的专业经理人,把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到同技术平等甚至更高地位,有没有遇到企业技术层的阻力呢?

 

    日本和中国一样,还是会习惯用文科或理科来衡量一个人的出身。在欧美,很多人才都同时主修两至三个专业。在美国,我也见到很多首席工程师甚至都是第一专业文科出身。我认为如今已经没有必要再去严格划分文或理了。在大学的学习,通常只有4年,接下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才是最主要的。当然,要改变这个固有的观念,也需要我们的教育制度做出一定的改革。这是今后教育制度的一个课题。

 

有人认为,你的改革,将索尼引入高科技与网络化内容结合的新领域,但同时也错过了产品革命的历史机遇期,在数码产品上丢掉了王者地位,更坐待苹果的崛起,导致索尼的持续下滑。10年后,再去看待这场毁誉参半的过去,你有哪些思考?

 

    20世纪90年代,苹果比不上微软。但我当时就认为,接下来的胜者,应该就是苹果,因为整个时代正由硬件时代转变为网络时代,如何在网络上推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关键。而微软由于过于固执于电脑,而错失了网络时代发展的良机。索尼在这个方面和微软很相似。索尼曾是电视和音响的王者,但是苹果成为了网络机器的王者。现在智能手机开始成为主流,苹果能不能维持王者地位很难说。如果回到10年前,我想我会更加强与雅虎、苹果这些公司的合作。但在当时,要实现这个想法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索尼的智能手机之所以到现在还有一席之地,而不像其他日本手机制造商一样已经几乎消失,我觉得很庆幸的是因为我当时做出了和爱立信合作这个决策。

 

中国企业需要真正的创新

 

你曾经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可能会和美国相当,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中国企业家在其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过去,中国并不是世界的创新中心,中国的创新,大多是发生在市场销售手法上。但是我还是认为,中国人均GDP应该有超过一万美元的潜力。我没有进行过详细统计,但是我想中国的一部分发达城市,现在已经赶上了日本的生活水平。

 

    创新的发生需要创新的种子以及社会的需求这两个条件。我想,“城市化”应该是中国一个很大的社会需求。很多中国的城市都想要发展智能城市。而“城市化”这个创新所需要的种子,一部分在中国已经有,另一部分,何妨借用日本的力量和经验呢?我想在这个方面,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日之间也有很多的合作的可能。

中国企业如果想成为未来全球的领导者,还缺少什么?

 

    中国和美国有一点很相似,就是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拥有庞大国内市场的国家,企业全球化就会比较困难。企业首先要赢得国内市场上的胜利。国内市场竞争对手非常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不赢得国内市场的胜利,就很难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现在中国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发展,很多企业是随着这个大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由于自身的经营管理非常优秀而在发展。我想中国真正的创新企业目前还很少,很多是学习模仿了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不过我认为,在学习和模仿中积累的经验和学问,正是可以运用到今后中国原创的东西中去的,而现在,正是原创的关键时刻。日本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我期待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品牌。

 

你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国与日本在商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友好交流,你在中国看到的最有趣的现象是什么?

 

    我去过一些中国的城市,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比如我曾经去青岛崂山的道教发源地,我觉得在那里散步让我感受到很大的能量。中国真的是地广物博。今后也可以利用各自地方上的特点,来发展新的地方特色产业,不一定要追求过大的规模。

 

你怎么看待“终身学习”的概念,目前日本的企业家又是如何学习的?

    日本很多企业家进行T字形的学习,即对专业知识要深入,其他知识也要涉猎广泛。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的《贞观政要》。一个企业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我对这个话题一直都很感兴趣,也不断的在学习。中国企业现在很多还处在创业的时代。如何过渡到守业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出井伸之目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课程教授,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采访完成。)

 

写点评
0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