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学员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 记交大人文讲座

4160
中国EMBA学员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  记交大人文讲座
MBA还是EMBA?DBA和EDP都有哪些课程?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参加联考还是GMAT?全职还是在职?选清华、北大还是复旦、交大?读中欧还是长江?商学院大百科提供中外顶尖商学院课程信息一站式搜索和比较,定期发布深入的行业调查,研究MBA/EMBA/DBA的行业走向。

whichmba.net 编辑部

商学院大百科编辑部

 6月18日下午,作为第二模块《管理:思想、科学与艺术》课程的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钢先生应邀做客交大安泰2011春季EMBA课堂,为同学们做题为“玫瑰与蝴蝶”的人文艺术讲座。王方华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希望同学们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通管理”管理者的同时,从艺术的角度领悟这场讲座,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开篇之初,陈钢教授指出,艺术是专门研究灵魂的。学习管理要超越管理,要有艺术来统帅我们的灵魂。我们用灵魂去管理,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要仰望星空,要寻找理想,用这个来统帅一切。同时,他希望大家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海派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不仅属于上海,更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百年上海,有过自己的辉煌,而这些辉煌还要继续下去。

  “我们知道中国有两首曲子是走向世界的,一首是流行音乐《玫瑰玫瑰我爱你》,还有一首是交响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首曲子,一首是我父亲陈歌辛写的,一首是我与伙伴何占豪写的,是两个不同年代出世的作品,通过父子两代人、两首曲子勾画出了上海海派文化的文脉。”陈钢教授从这两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入手,带领大家重温海派文化,并从整个海派文化来探讨上海文化的传承。

  首先,陈钢教授谈到了《玫瑰玫瑰我爱你》。该曲由其父陈歌辛创作于1940年,是电影《天涯歌女》的插曲,表现了美丽坚贞的爱情。1950年传到美国,被当时著名歌手弗兰基?莱恩用爵士手法演绎,1951年登上全美流行音乐排行榜,并广为传唱。这首歌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由此,陈钢教授开始回顾上海的海派文化,提出了30、40年代海派文化的高度、速度、深度、亮度与宽度。

  第一,海派文化的高度。上海是中国城市文化的诞生地、集散地,文化的地标。中国第一部电影、第一所音乐学院、第一个爵士乐队、第一部话剧全部诞生在上海;文学上,鲁迅和张爱玲在上海;音乐上,留下许多经典的流行音乐……这是上海的财富、骄傲,也是上海文化的高度。

  第二,海派文化的速度。整个20世纪是一个节奏的时代、高速的时代。中国古代讲究中庸之道、四平八稳,秧歌和《天涯歌女》等代表了农耕文化,而《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则代表了上海的城市文化,有着上海独特的节奏和速度。

  第三,海派文化的深度。上海老歌非常深情,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上海老歌都是情歌,表现爱情、春天、花朵、人性,有着美丽的意境和味道。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法国文化,充满了情调和贵族气质。从这一点了解,海派文化非常特别,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第四,海派文化的亮度。看一个都市,要看它的晚上。都市的晚上是最亮的,都市是城市的眼睛。上海80年代所有的颜色都是灰色,天空是灰色的,衣服是灰色的,人脸上的表情也是灰色的。81年去美国,第一个感受就是旧金山那么亮,那个亮度很震撼,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现在,上海在亮度上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五,海派文化的宽度。海派文化的宽度,就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雅俗共赏,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我们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纽约是移民城市,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但我们有5000年民族文化,所以能结合得很巧妙。《玫瑰玫瑰我爱你》完全是中国调子,但节奏是爵士的,还有探戈、伦巴。

  讲到这里,陈钢教授指出,从首唱姚丽到弗兰基?莱恩,到劳拉?费琪,各种不同语言和方式的演绎证明了《玫瑰玫瑰我爱你》的生命力,这就是上海老歌的魅力,也是海派文化的魅力。把上海海派文化的高度、速度、深度、亮度、宽度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整个海派文化,这是《玫瑰玫瑰我爱你》代表的一种文化。

  接着,陈钢教授谈到了《梁祝》。该曲诞生于1959年,由刚读大四的陈钢和伙伴何占豪共同创作,半个世纪这只蝴蝶便飞遍了世界,越飞越高,这是海派文化的传承。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梁祝》的三次鼓掌。

  第一次鼓掌“经久不息”。那是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上海兰心大剧院《梁祝》首演。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当时越剧《梁祝》风靡世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两个青年创作出这个伟大的声音,为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民族献上了一份厚礼。第一次上演,乐队全部都是青年学生。曲子一结束,大家就鼓掌。“那个掌声我记得是经久不息,不响不轻不快不慢,谢幕还鼓,乐队起来还鼓,鞠躬了再鼓。我听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心里有着经久不息的感动,这只蝴蝶开始起飞。”陈钢教授深情回忆道。

  第二次是喝倒彩。文革期间,《梁祝》被批为毒潮,工人听了开不动机器,农民听了举不起锄头,最严重的是解放军听了能把枪打歪,这是喝倒彩。同时,陈钢先生也分享了文革结束之后,昆明大学顶楼上孩子们每天偷听《梁祝》唱片的感人故事。

  第三次鼓掌,他终身难忘。1997年香港回归第二天,中国指挥家70年来第一次登上好莱坞剧场。吕思清出来了,掌声就出来了,如雷阵阵。最后字幕打出来,向中国喝彩。讲到这里,陈钢教授引用当时马来西亚华侨的一句话:“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也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和肯定,终身难忘。那时,《梁祝》已经超越普通音乐,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成为中国人性真善美的符号,并被全世界所认可。

  从玫瑰谈到蝴蝶,从父亲谈到自己,陈钢教授讲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带来很多动听的曲子。他娓娓道来,谈起文革时的艰辛、青年时的理想和现代文化的缺失,慢慢就勾勒出了近百年来,上海音乐人在构建城市文化时走出的一条路线。他说,这条路线就是反映我们的人性,反映我们的真善美,而爱情是这条路线一个永恒的主题。

  随后,陈钢教授又从艺术谈到了人生。他提起爱因斯坦讲的一句话:“什么叫死亡?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爱因斯坦把音乐、艺术看作生命。生命是什么?是灵魂,是形而上的东西。文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这个力量无比强大,有了灵魂人就会强大。所以,在积累了知识、财富以后,我们必须积累灵魂。

  最后,在精彩演绎一曲经典的《梁祝》化蝶钢琴曲后,陈钢教授结束了此次讲座。讲座结束了,掌声却响起了,如同陈钢教授记忆中的第一次鼓掌那般,经久不息。掌声,道出的不仅仅是同学们对陈钢先生的敬重、爱戴和崇敬,更是为近百年来执着的上海音乐人献上的一份最真挚的感动。

  掌声结束后,王方华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说,艺术可以是音乐、戏曲、绘画、雕塑,也可以是秧歌、剪纸……但都没有触及陈钢教授说的艺术本源。艺术比生命更长,艺术是历史的印记,艺术是精神的力量,这是永恒的,与人类共成长的。我们讲管理的思想、科学与艺术,其实就是要找到管理最本质的东西,然后伴随管理的历史、精神,去寻找到管理中具有震撼力的,能够把我们管理的力量、管理的思想充分展现出来的东西,那才叫做管理的艺术!王方华教授的精彩点评再次引来掌声阵阵,也为此次讲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写点评
0已赞